1. 首页
  2. 推荐

福建宁德:闽东之滨的山海小城 包揽了全国8成以上的养殖大黄鱼

凌晨两点半,63岁的渔民陈文海伴着夜色驾着渔船回到码头,结束了长达5个多小时的捕捞。“老伴说我是‘摸金校尉’,都在夜里出动,打捞的都是‘金条’……”陈文海掸着头发上的汗珠说到。在他的船箱里,满载着新鲜捕捞的宁德大黄鱼,这种鱼体表的黄色遇到强光会褪成银色,所以捕捞必须在夜间进行,犹如海洋馈赠的金条。

陈文海捕捞的海域位于福建宁德三都澳的官井洋,这里原是我国唯一的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

在中国,每10条大黄鱼中有8条来自宁德,这里千百年来流传着“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的歌谣。陈文海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宁德,以捕鱼为生。只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文海父亲那辈人曾一度无鱼可捕,不得不进城务工,那时,承载着一家人生计的渔船蒙上网布,失去了夜里金黄闪闪的灵动。

福建宁德:闽东之滨的山海小城 包揽了全国8成以上的养殖大黄鱼

图源:大梦蕉城公众号

大黄鱼“重生”记:从濒临灭绝到“游餐桌

每年5、6月大潮期间,大黄鱼群会沿着足迹,游进自己的出生地官井洋海域繁殖,之后亲鱼、幼鱼分散在附近的港湾及浅海觅食。秋后,当近岸暖流逐渐消退,鱼群就顺着洋流向南、向外越冬洄游。

据陈文海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渔民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叫“敲罟”的捕鱼方式。作业时,由两条母船和几十条小船,围成一圈,不断敲击绑在船上的木板驱赶鱼群向内集中,缩小包围圈到一定距离,再由一对母船下网一并捞起。

敲罟作业捕捞能力强大,曾一度造成大黄鱼等集群性鱼类资源枯竭。上世纪60年代国务院连续两次下达禁令予以禁止,至70年代初,大黄鱼资源得以恢复。但“好景不长”,此时兴起机帆船大围网作业开辟越冬场大围捕,大黄鱼捕捞量再度剧增。紧接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黄鱼的产量呈“断崖”式跌落,其资源一度濒临枯竭。

改变大黄鱼命运的有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针对闽东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以及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并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发展理念。在了解到曾经在宁德盛产的大黄鱼已濒临灭绝时,专门组织专家研究解决大黄鱼人工养殖问题。正是这一决策,彻底改变了大黄鱼的命运。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被誉为“大黄鱼之父”的原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家富。刘家富出生在福建省一个偏远的渔村,从小便有个“渔业梦”。196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1971年在家乡连江县开始从事渔场渔情工作,亲历了大黄鱼从丰产丰收到无鱼可捕的过程,便有了通过人工繁育保住大黄鱼资源的想法。1981年底,刘家富带着几大缸海水鱼标本及相关资料,调进了宁德地区水产局,并在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鱼类人工养殖技术工作。期间,他结合本职工作积极进行大黄鱼人工繁育准备工作。1986年起,正式立项开展“大黄鱼批量育苗及其增养殖应用技术研究”的“七五”科技攻关,1990年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批量育苗。历经了“破船作住房,土坑为苗池,毛竹当水管,木塞做阀门”的艰苦历程,1995年,刘家富团队攻克大黄鱼生长速度慢的难题,大黄鱼网箱与土池养殖等技术一一试验成功,并指导养殖户试养也获丰收。1996-2000年刘家富依托原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开展大黄鱼养殖技术产业化的试验、示范与服务工作,并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产业化。新世纪起,他又依托试验场积极构建大黄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与产业升级。

如今,宁德三都澳已是世界上最集中的水产养殖中心之一,宁德大黄鱼产量连续9年居全国海水养殖鱼类之首。2023年,宁德大黄鱼产量21.3万吨,占全国养殖大黄鱼总产量的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人民币,宁德大黄鱼重获新生。

渔二代的新思维:“养、拓、品、销”,大黄鱼产业链不断延伸

渔业的起起伏伏,并不影响宁德大黄鱼的美味流传。在G20峰会等国际场合,宁德大黄鱼作为国宴用鱼,无论清蒸、煎炸还是炖汤,都能展现鲜美口感,是中国海鲜高端品质的象征。在市场上,从商务宴请、家庭聚餐,到节日派对、礼赠福利,大黄鱼高端大气上档次,是许多老百姓喜爱的食材之一。

瞄准了大黄鱼的市场前景,从宁德的渔船上成长起来的“渔二代”有了更多主意。福宁港渔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翁雕就是宁德新一代渔人,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但他和伙伴们并没有延续老一辈渔民养鱼、捕鱼、卖鱼的路径,而是摸索出“养、拓、品、销”四字诀,向以大黄鱼为核心的海产品产业链上下两头延伸。

在养殖方式上,据翁雕介绍,以前大黄鱼养殖存在无序、无度发展现象,大量连片网箱布满有限潜水港湾内,且因为流水不畅、残饵、鱼粪常年累月地向网箱养殖区沉积,水质富营养化,溶解氧含量降低,爆发性病害和缺氧窒息死鱼事件频频发生;病发后的频繁用药又增加了大黄鱼的质量安全隐患。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科学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拓宽航道、综合整治海上生活垃圾、提升水质,同时也通过网箱小改大、浅改深、降低养殖密度,利用水面资源把过去的30kg/平方米以下单产,提升到100kg/平方米以上,达到大黄鱼养殖的节能、减排、高产、高效、优质。同时也拓展湾外深远海深海养殖,通过湾内培育养殖优质大黄鱼,在筛选放到湾外深海大型网箱进行1/2年野化,让大黄鱼品质更鲜美、更接近野生。

老一辈渔人,更擅长养殖和捕捞,劳动强度大,风险高,但并不掌握大黄鱼的定价权,付出与收获不匹配。而新渔人不断拓展产业链,打造集育苗养殖、捕捞、加工、预制菜、冷藏、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宁德大黄鱼产业体系,自主掌握市场主导权。比如, 福宁港在京东上以自营和pop模式布局,产品覆盖大黄鱼及相关海鲜制品,今年以来店铺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50%

在品牌打造方面,近年来,宁德政府和当地企业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像福宁港这样一批知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牵头推动下,连续举办多届的宁德大黄鱼文化节,通过品牌宣传、产销对接、文化旅游、餐饮美食、直播带货等丰富形式,进一步打响“宁德大黄鱼”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展示大黄鱼特色产业文化。京东也协同当地政府和合作伙伴一道将原本的渔牧产品进行品牌化融合,不断推动宁德大黄鱼地域品牌及产品升级

渔人们的思路一旦打开,源源不绝的销路也就有了着落。在与京东合作过程中,宁德大黄鱼实现批量供应,源头直采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消费者和渔民都得实惠。由于渠道更加公开透明,大黄鱼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问题也得到解决。在配送和服务上,京东超市源头直采的宁德大黄鱼承诺“211配送时效”,针对产品问题,更提供“退款不退货”的极致服务,确保宁德大黄鱼的高品质。如今,每年通过京东卖出2000吨宁德大黄鱼,今年以来宁德大黄鱼成交单量同比增长超100%。

“中国最美”小城之一,山海风光带动“美丽消费”

辽阔的大海不仅给宁德带来了绝佳的美味,还有怡人的风光。宁德依山傍海,兼具山的风情、海的魅力,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美丽城市,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宁德霞浦建城1700余年,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藏着中国最美的滩涂。其中北岐滩涂的晚霞金滩,水天一色,美到窒息,被誉为“中国最值得拍摄的80个绝美之地”之一,每年很多国内外的摄影师都慕名而来。沙江S湾也是一绝,海面上养殖海带、紫菜的竹竿遍插于内海,把水道衬显出S形状,渔船在湾道中蜿蜒穿行,这里曾代表中国入选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宣传片。

福建宁德:闽东之滨的山海小城 包揽了全国8成以上的养殖大黄鱼

图源:文旅霞浦公众号

除了最美的滩涂,宁德还拥有众多海岛,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定是号称“中国最美海岛”之一的嵛山岛。虽是海岛,但是这里却拥有“南国天山”之誉的万亩草场。在这里恍若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西北草原,你很难想象,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上,竟有如此神奇的意境。

太姥山被大家称为“中国海边最美的山”。这里峦岭交错,谷深壁陡,洞穴遍布,而且山上多奇花异树,如空谷兰、云雾草、相思林……,只是听这些花草的名字,都觉得浪漫。山上的云雾是一绝,雾气像是从天际垂下,使得山峦似隐似现,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

如果不想看海了,可以去杨家溪领略田园风光。这里被茂密的树林覆盖,阳光透过枝叶,变成柔和的光柱缓缓洒了下来,就像是一道道圣光,从天而降。每年秋末初冬,枫林红透,而荻花盛开的时候,杨家溪的千娇百媚愈发撩人心魂,你还可以坐上竹筏顺流而下,让时缓时急的水流,推着你悠闲地欣赏两岸风光,偷得浮生半日闲。

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加入宁德闲适安逸、怡然自得的生活中。京东线上消费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以宁德为收货地的订单,购买户外休闲产品增长明显,今年6-8月,公路车、骑行服消费金额同比增长90%,探鱼器、控鱼器、鱼竿套装消费金额增长60%,户外背包、户外营地车消费金额增长40%以上。

此外,数不胜数的网红打卡地让宁德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热爱美、追求美,带动了数码、时尚类产品热销。数码产品中,数码相机消费金额同比增长超10倍,机身附件、闪光灯、直播设备消费金额增长超100%,数码支架、运动相机、拍立得、相机清洁/贴膜消费金额增长超50%。时尚产品中,彩妆体验装、高光、修容/阴影、香水彩妆套装消费金额同比增长均超90%;设计师/潮牌、道具伞等服饰配饰消费金额分别增长412%、262%。

尾声

宁德,这座山海小城不仅有大黄鱼、海参等海味,山珍也种类丰富。这里笋的种类多到可以画一张“夺笋”地图,从古田的马蹄笋、福安的绿竹笋、周宁纯池的小径笋,到屏南和福鼎的毛竹春笋、寿宁和柘荣的黄甜竹笋,鲜笋生产一年四季不打烊。这里的银耳产量占全国90%以上,荣获“中国食用菌之都”。这里的茶叶品种多样,福鼎白茶、坦洋工夫红茶、周宁高山云雾茶、寿宁高山茶、柘荣高山白茶等各具特色……

每年,通过京东超市,有大量的山珍海味从宁德发往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鱼、菌、茶、菇、笋等产业搭载京东的供应链能力,加速行销全国各地,为各地消费者带来宁德“那一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产业发展方向,已经让宁德丰美物产流向全国,也让更多游客涌向宁德,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有了“金钥匙”和“新密码”。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