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推荐

一线厂商加码海上光伏!晶澳科技发布海上光伏新组件,未来竞争格局以头部为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明俊

1月6日下午,晶澳科技(002459.SZ)在北京举行新品发布会,晶澳科技本次发布的新产品是针对海上光伏应用场景的“湛蓝”与“耀蓝”两大系列n型组件新产品。

DeepBlue 4.0 Pro湛蓝系列和耀蓝系列,分别适用于海上光伏不同的安装方式——桩基式和漂浮式。与此同时,两个系列组件产品功率最高可达635W,组件效率最高可达22.8%。晶澳科技方面透露,耀蓝系列组件已经参与到由中集集光与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在山东烟台共同创建的全国首个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

这是2024年首家一线光伏厂商针对海上光伏的新品发布。晶澳科技产品技术部负责人张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上光伏的产品潜力在于广阔的安装空间,中国的大陆海岸线大约有1.8万公里,海上光伏的装机容量有100GW+以上的潜力,全球海岸线长度100万千米以上,更是潜力巨大。

海上光伏,风口渐启

海上光伏目前仍是一个小众市场。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双碳”背景下,受国家政策驱动,我国各沿海省份积极响应党中央实现“双碳”的目标,陆续着手重点发展海上光伏产业。

该机构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沿海地区电力消耗较大,新能源发展受限于土地资源约束(集中式电站涉及土地征用,分布式光伏贡献不足);沿海省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洋光伏和海洋风电协同发展能够有效优化投资成本(海缆、变电设施等);海洋光伏还可以与水产养殖结合,可提高整体投资收益;海洋光伏的发电效率在相同光照条件下,较地面光伏有一定增益。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海上光伏电站分为桩基式和漂浮式两种,现阶段以桩基式为主(滩涂地、潮间带),但漂浮式海上光伏电站更具经济性,应用场景受限较小并且环保问题较小,或可能成为未来主流的海上光伏电站形式。

尽管行业从2022年开始已经陆续布局海上光伏电站,但直到2023年,国内首个海上光伏漂浮式电站才正式落地。海外市场方面,新加坡已有规模化的漂浮式电站商业项目落地。

有券商机构指出,限制大规模应用海上漂浮式电站的核心制约因素之一是投资回报率的问题。2023年,山东省给予海上漂浮式光伏电站1元/瓦补贴(每年退坡)。未来,随着相关材料和安装成本的下降,回报率仍有提升空间。

“海上光伏潜力比较大,但还需要大家共同去推进和酝酿。”张军说,“现在成本较高,主要是因为一些使用海域,包括海滩这些土地成本方面还没有下降,但政策在不断调整。”

张军认为,海上光伏电站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沿海存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陆地光伏产品相比,海上光伏从投资上占用土地少、发电量高,已逐步具备投资价值。而且,海上光伏发电的地方一般离用电负荷中心比较近,减少了传输距离和损耗。

“利用海上滩涂和近海区域,解决土地有限问题,同时避免陆地上面的环境问题。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都陆续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从补贴、税收的优惠或者购电协议等方面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张军表示。

未来竞争以头部厂商为主

既然海上光伏有着众多优势,那对于已在陆地上“卷”到极致的一线头部厂商而言,尚未充分竞争的蓝海市场,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适用于10米水深以内海域的桩基式海上光伏电站,在多个省市均有工程应用。随着2023年光伏造价下降,对经济性的考虑逐步增强,漂浮式光伏电站虽处于示范阶段,但未来潜力不低。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海上光伏项目的收益率与陆地光伏项目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收益率在6%附近浮动,勉强能够通过大型投资集团对收益率水平的要求。

海上光伏的瓶颈在于降本增效压力巨大。对降本增效产生阻碍的因素,主要是工程建设条件问题。由于海上光伏电站的工程建设条件恶劣、整体建设成本高,因此无论是桩基式还是漂浮式都有着较大的降本空间。

难度大,意味着壁垒高;壁垒高,意味着竞争会集中在金字塔尖。据张军预计,未来的激烈竞争会发生在头部企业之间。

“海上光伏无论是对电池、组件、材料、技术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二线及以下厂商的开发能力和技术能力仍有所欠缺。对于桩基式,很多头部企业已经探索这个领域。而我们率先在行业内发布针对漂浮式的产品,是对海上光伏做了明确的区分。”他说,“相信行业内头部企业在桩基式的基础上,也要进入漂浮式领域,因此会形成比较激烈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海上风电与海上光伏并不冲突。

张军表示,光伏应用范围更广,风电则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但有些场景是可以做风光互补的发展模式,总体来说我认为两个发展模式没有冲突。毕竟我们光伏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哪里有阳光,它就可以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