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以来,债券市场的走势与其他大类资产相背离,国债收益率出现过快下行趋势。市场机构纷纷在近期提示债市风险。综合长期经济基本面、政策面来看,债券市场可能存在对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片面理解。
2024年12月以来,债券市场的走势与其他大类资产相背离,国债收益率出现过快下行趋势。市场机构纷纷在近期提示债市风险。综合长期经济基本面、政策面来看,债券市场可能存在对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片面理解。
2025年,我国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近日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货币政策取向为“适度宽松”,具有极强的信号意义,强化了政策的延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消费意愿,进一步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回顾近年货币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是对过去三年货币政策的总结。看2024年货币政策实施,货币政策取向采取“稳健”,实际运行下来是“适度宽松”,既稳经济大盘,又着力于薄弱环节。看过去三年货币政策,自202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多次降准降息,有效带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从数量指标来看,除2021年受疫情的基数影响外,社融和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要宽松,也要“适度”。“适度”意味着利率水平要适宜、与经济形势动态匹配,并不意味着“大水漫灌”甚至“零利率”。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指出,良好的金融环境需要保持适宜的利率水平,但利率并不是越低越好,降息也有一个“度”的考量,即要保持利率水平与经济形势动态适配。
芦哲认为,2024年至2025年实际经济增长仍然维持5%增速水平的情况下,适宜适度的降息可以通过激发市场融资需求和经济活动,带动增长预期和通胀预期回升,但是如果脱离“适宜”的要求,利率过低反而会产生“资源错配”和“脱实向虚”等负面影响,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正常的货币政策,脱离中国经济形势的过度降息降准反而会损害经济增长前景。
2025年降准降息仍然可期,但节奏上要客观看待当前的内外部约束。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极低水平,美元走强导致非美元货币承压,均影响降息和降准节奏。平安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刘璐指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节奏上可能要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应对。
刘璐还强调,打好政策“组合拳”,才能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当前地方政府债提前批额度尚未发布,目前已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规模较小。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发力的最好时机是配合财政协调发力,更有助于有效撬动实体融资需求。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不仅需要降息降准,也需要多种结构性政策工具共同搭配协同。芦哲指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度”也体现为多种政策工具并行,新创设的流动性调节工具、存量的结构性工具与传统的降息降准操作一起,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优化。
综合来看,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考虑到当前的汇率压力、货币与财政政策节奏配合等因素。近期债券市场机构“抢跑”行为的背后,可能在于市场片面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度“抢跑”了货币宽松预期。近期,央行频繁提示长期利率单边下行累积的系统性风险,市场专家普遍认为,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有科学认识,需重视债市行为同质化背后可能隐含的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