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观点

推动区域一体化 以高质量发展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将中国地图徐徐铺展开,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有这么一块地方,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领头羊、火车头。

将中国地图徐徐铺展开,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有这么一块地方,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领头羊、火车头。

这个地方,就是粤港澳大湾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经过这些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已成长为全球极具前景的增长极,并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矢志前行。

打造科创产业“新高地”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的春天”已扑面而来,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数据显示,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较2018年的10.8万亿元增加了3.2万亿元,在世界四大湾区中居于前列。其中,内地9市的经济总量已达11万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1.2%。从2018年至今,深圳、广州先后迈进“3万亿元俱乐部”,东莞、佛山也先后跻身“万亿之城”。

大湾区经济总量的不断突破,离不开优势产业的支撑。2023年,广东省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到四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增长主力引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在科技创新方面屡获突破。目前,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超3.4%,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创新环境,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金融业务和资本市场的多元化也有助于提供融资支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程风雨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持续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前沿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

钢铁巨龙跃湾区,长虹卧波架通途。今年6月30日,历经七年艰辛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运营。浩瀚的伶仃洋上,雄壮逶迤的深中通道穿云破海,让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曾经只能隔海对望的珠江两岸实现了跨海直连,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再次提速。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条件。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增强基础设施“硬联通”,提升区域内的交通便捷水平。多项重大交通工程顺利建成,“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进。

如今,已建成通车的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和即将建成的黄茅海大桥,共同组成了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今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的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相连,形成了一条呈东西走向、全长258公里的交通大动脉……一座座跨海通道,一条条城际铁路,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畅通无阻的流动。

安永大中华区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陆丹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与世界其他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工程在工程质量、技术、数字化管理,以及覆盖人口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一系列跨区域、跨江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交通便捷度和效率,推动各城市间的深度融合。

除了路、桥、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陆丹还强调,粤港澳大湾区还应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间的数字互联互通,推进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系统的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管理。

加快制度规则“软衔接”

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国两制”,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的特点,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之中具有自身特殊性。

如果说基础设施“硬联通”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与骨骼,那么制度规则的“软衔接”则如同保证肌体健康运行的血液。《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事实上,早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把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并举列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要素高效流动的重要举措。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胡伟星认为,大湾区融合发展不仅需要行政协调、产业协同、设施互通等,还牵涉到规则衔接、社会融合、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实现资源要素在全湾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推进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胡伟星说,“下一步,制度创新、规则衔接是难点,需要加速突破。”

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正式实施,108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深港通”、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截至2023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在医师、教师、导游等八个领域实现了执业资格互认,已有32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获得内地注册的执业资格……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政务服务、投资贸易、资质认证等多方面的标准得到有效衔接,阻碍一体化的堵点被逐步化除。

为推进制度规则“软衔接”,陆丹认为,应加强跨境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及协同,从税收、人才流动、企业注册和管理等方面政策入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并推动城市间的营商环境一体化。此外,还应深化人才流动与教育合作,打破城市间的人才壁垒,为高端人才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跨区域交流便利。

责编:叶舒筠

校对:杨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