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观点

人形机器人“群星璀璨” 具身智能步入人工智能“舞台”中央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馆大厅,由15款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阵列蔚为壮观。据了解,这些人形机器人来自达闼、复旦大学、傅利叶、杭州宇树科技、开普勒等不同的单位。它们的运动能力各具特色,或擅长复杂地形行走,或拥有强大的负载能力,到专注于人机交互体验……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馆大厅,由15款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阵列蔚为壮观。据了解,这些人形机器人来自达闼、复旦大学、傅利叶、杭州宇树科技、开普勒等不同的单位。它们的运动能力各具特色,或擅长复杂地形行走,或拥有强大的负载能力,到专注于人机交互体验……

人形机器人震撼亮相的背后,是具身智能的蓬勃发展。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具身智能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有效途径。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具身智能在细分应用场景落地的最佳表现形式。

具身智能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图灵在当年的论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定义机器像人一样能与环境交互感知、自主规划、决策和执行。

通俗来讲,具身智能就是具身(依赖身体)的智能体或者人工智能。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138亿美元。

“具身智能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最有效的途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目前的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没有实现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如同“活在梦里”。只有结合了肉体和感知的理解,通用人工智能才有“活着”的感觉,这也正是具身智能的重要性。

“通用人工智能需要有实物机器人的物理交互,才能加深模仿和强化学习;同时也需要参与到人类的生活中,来体验和理解人类的情绪和性格。”王兴兴说。结合宇树科技人形与四足机器人的研发经验,王兴兴提出利用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的方式,让机器人具备感知、决策与控制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王兴兴提出,通过不断迭代与优化算法模型,人形机器人将逐渐具备跨场景作业能力,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提出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建议:一是通过创新平台和联合体实现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二是针对多样化需求开发产品,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支撑应用场景拓展;三是通过产业资源集聚和国际交流合作,培育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提升国际影响力。

从长远来看,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它让人形机器人更加人性化,能够理解和适应人类的世界。

在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王鹤看来,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能站在人工智能的舞台中央,在于其形态跟人类最为相似。“未来,我们可能有各种形态的通用机器人,但最终只有能够最大程度与人类干活需求相匹配的形态,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市场比重。”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表示,具身智能绝不仅仅是大模型加机器人的应用,而是大模型接收物理世界的反馈从而进化,“光靠看书或看视频,永远学不会游泳,你得亲身扎到水里才能学会。大模型得通过机器人,扎进现实世界,才能真正理解物理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认为,从学术角度上讲,人形机器人的研究涵盖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甚至包括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跨学科研究的典型对象,“它不仅能够模仿人类的形态和动作,更在感知、决策和交互等方面展现出日益增强的能力”。

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人形机器人正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家庭服务等多个行业的变革力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的规模。

人形机器人“群星璀璨” 具身智能步入人工智能“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