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陈书玉在A股市场十余年的宽幅震荡中,如何穿越周期、实现长期稳健收益?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高楠用一套融合“成长股挖掘”与“波动率捕捉”的复合策略给出了答案。
证券时报记者 陈书玉
在A股市场十余年的宽幅震荡中,如何穿越周期、实现长期稳健收益?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高楠用一套融合“成长股挖掘”与“波动率捕捉”的复合策略给出了答案。
面对当前市场低利率环境与结构性分化特征,他如何构建“全天候”型投资框架?又如何与固收团队协同打造“固收+”产品的超额收益?近日,高楠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解析了其投资哲学与实战策略。
自下而上选股为核
适时捕捉两类机会
在A股这个“宽幅震荡为主,趋势行情短暂”的市场中,高楠的投资框架始终围绕两类机会展开:一是挖掘尚未长大的成长型企业,伴随企业从中小市值迈向行业龙头;二是捕捉波动率资产的均值回归机会。这两类策略看似迥异,却构成了他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收益“双引擎”。
“市场中真正具备长期成长逻辑的公司占比并不高,更多机会藏在市场情绪的起伏中。”高楠表示,早年他以自下而上选股见长,擅长从消费、科技、周期等多元行业中挖掘业绩持续上修、存在预期差的标的。例如2018年重仓某半导体设备龙头时,市场仍将其视为主题炒作标的,但伴随半导体国产化浪潮,该股最终蜕变为千亿市值的白马股。近年来,随着市场生态变化,纯粹依赖基本面驱动的机会减少,他开始加大第二类策略的权重——在调整充分的行业中寻找均值回归机会,如去年年初布局估值跌至历史低位的消费股,捕捉其阶段性反弹机会。
这两类策略的底层逻辑实则泾渭分明:前者依赖“胜率思维”,通过深度研究锁定未来2到3年确定性增长;后者侧重“赔率思维”,利用行业轮动与市场情绪变化争取波段收益。高楠将二者的融合比作“攻守转换”:当宏观压力加大时,波动率资产配置比例提升;而在产业趋势明朗的阶段,则回归成长股主线。这种动态平衡的背后,是对A股风格频繁切换的深刻认知。“单一策略难以穿越周期,唯有兼收并蓄,才能在震荡市中留存收益。”
控制回撤的秘诀同样藏在策略组合中。不同于传统择时,高楠通过行业层面的“水温评估”预判风险:当消费、科技、周期等不同类别资产普遍呈现“涨不动”特征时,系统性风险可能临近,此时宜降低仓位;而在结构性机会涌现时,即便指数横盘,仍可通过精选个股积累阿尔法。
A股或将迎来指数性行情
谈及对目前市场的判断,高楠认为,在当前阶段,投资主要处于捕捉结构性行情的时期。在此期间,虽存在不同的投资方向,但大的投资主线更可能围绕人工智能与科技展开。年初科技股的爆发已显露端倪,国产AI大模型的突破,使得相关产业链从“海外映射”转向真实需求驱动。“数据中心租用率呈指数级上升趋势,部分环节甚至出现排产紧张的情况,这说明产业趋势已进入兑现期。”他预计,若市场因交易因素出现阶段性回调,科技股仍具备持续上行的基础。
在高楠看来,更大的想象空间来自经济基本面的微妙变化。房地产销售连续数月企稳,工程机械等行业出现涨价现象,这些信号让高楠看到传统行业供需格局逆转的可能,“当越来越多的行业结束长期出清,进入企稳阶段,市场可能从结构性机会转向指数性行情”。
不过,潜在风险亦不容忽视。“市场最怕的不是下跌,而是估值坍塌带来的不确定性。”高楠指出,当前经济回暖迹象虽遏制了估值进一步下行,但若地产等领域再现疲软,可能动摇市场信心。对此,他采取“底线思维”:通过紧密跟踪高频数据(如地产销售、工业品价格)预判风险,同时在组合中保留足够的流动性应对极端波动。
对于近期热议的港股,高楠的策略更显审慎。“港股缺乏A股的波动率套利空间,投资必须纯粹回归企业价值。”高楠表示,投资港股更多需要基于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存在预期差的企业,而非通过资产配置或贝塔角度布局。
股债协同是超额收益关键
除权益产品外,高楠还参与管理了一只二级债基——永赢稳健增强,关于“固收+”选股与传统偏股基金选股的方法论有何异同,高楠表示两者并无本质差异,但在风险承担和操作细节上存在区别。
“以某新消费股为例,虽然两类产品均可能在早期阶段重仓,但‘固收+’产品更强调绝对收益属性,若后续缺乏合适买点,即使逻辑未变,也会控制加仓节奏;而传统偏股基金则更注重横向比较,若标的相对其他选项更具吸引力,可能继续增持。”高楠表示,这种差异源于产品风险偏好的不同——“固收+”需兼顾债券底仓的稳定性,权益部分需更严格控制回撤。此外,对“便宜”的定义也存在分歧,低价本身并非核心标准,需结合市场环境判断其定价是否隐含超额机会,而非单纯追求估值洼地。
在固收端方面,负责该部分的基金经理余国豪表示,产品以中高等级信用债为底仓,通过票息策略积累收益,严格控制久期,尽量避免利率波动侵蚀收益。股债协同是超额收益的关键,高楠与余国豪的配合不止常规“股债分工”,二人每周召开投研会议,讨论范围从转债正股机会延伸到资金面预判。“这种跨资产视角的讨论,让我们既能捕捉机会,又避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余国豪补充道。
高楠总结称,“固收+”产品的本质是通过风险预算约束下的资产配置,将波动转化为收益。当无风险收益率持续走低,这类产品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理财替代”选项,更成为连接稳健与进取的桥梁。而能否在股债两端持续创造阿尔法,或将成为下一阶段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