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观点

“坏消息”来临,该怎么办?

消费股的两大龙头——贵州茅台和青岛啤酒最近都遭遇了“坏消息”的袭击。

  

  

  

  

    

    

    

  

  

    

    

    

    

    

  

  

    

    

    

    

      

      

      

      

        
      

      

        

        

        

        

        

        

          

          
          

        

        

          

          

          

          

            
          

          

            

            
            

            

            
            

          

          

            投资小红书-第199期           

          

            

            
            

            

            
            

          

          

            面尘土、伤痕累累,但我们依然且必须相信时           

          

          

          

        

        

        

        

          

          

          

          

            

            

            

            

              

              

              
              

              

            

            

            

            

              

              

              
              

              

            

            

            

            

              

              

              
              

              

            

            

            

            

            

            

消费股的两大龙头——贵州茅台和青岛啤酒最近都遭遇了“坏消息”的袭击。

            

            

            

            

            

            

            

              

              

              
              

              

            

            

            

            

              

              
              

            

            

            

            

              

              

              
              

              

            

            

            

            

          

          

          

          

牛市中“坏消息”容易消化,熊市中“坏消息”却是不能承受之重,突然而至的“坏消息”会令本来就疲弱的股价更是节节败退。只要待在市场的时间足够久,投资者一定都会碰到此类情况,“坏消息”来临时该怎么办?

          

          

事实上,“坏消息”真真假假,投资者需要仔细分辨,且不说有的“坏消息”本身就是假的,更何况即使是真的,“坏消息”对于某些投资者来说,也是能够转变成好事。

          

          

从历史上看,巴菲特最善于利用股市中的“坏消息”获取额外收益,伯克希尔所有的重仓股几乎都是在某个上市公司遇到重大危机的背景下由巴菲特抄底买入的,如美国运通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苹果公司等。

          

          

但如果“坏消息”宣告着公司基本面被损害,则无论股价多低,投资者都应当止损,及时认错。归根结底,对“坏消息”影响的判定来自于投资者对公司的理解力。

          

          

          

            

            

            

             就当寄丢了一张“红利”支票             

            

            

          

          

          

          

“坏消息”往往带来好价格。如果优秀的公司遇到了暂时性的困难,资本市场往往会用夸大的方式过度反映其困难,股价被打至地板,而此时往往形成良好的买入“窗口期”,因为公司的基本面并无变化。

          

          

2008年9月,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恶劣影响,伊利股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一度大跌60%,次年伊利股份被ST,但如果投资者在伊利股份风雨飘摇之际出手买入并持有至今,最高获利约有60倍。

          

          

伊利股份在2008年年报中计提了所有损失,生产上此后采用了严格的标准,控制了多个优质奶源基地,再无查出三聚氰胺的添加,把坏事转变成好事。

          

          

巴菲特和芒格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值得借鉴:如果“坏消息”带来的是一次性损失,无损于基本面,股市的过度反应则给理性投资者带来足够的安全边际,伊利股份和运通公司便属于这一类。

          

          

1963年11月,美国运通发现仓库因为别人的商业欺诈蒙受重大损失,这家仓库属于美国运通一家子公司,估计总损失额为1.5亿美元。雪上加霜的是,此后不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遭到刺杀。

          

          

几乎所有人都处于恐慌之中,投资者唯恐避之不及,美国运通的股价被拦腰砍了一大半。美国运通的首席执行官克拉克打算补偿仓库的债权人6000万美元。这6000万美元的赔偿甚至让美国运通处于资不抵债的边缘,美国运通能否幸存下来尚不清晰。

          

          

但巴菲特调查认为,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及信用卡的使用量并不会下降,客户们仍然信任美国运通公司,华尔街的污点没有传播到大街上。

          

          

巴菲特说:“在我看来,那6000万美元就像本来应该发给股东的红利,但不小心在邮寄途中丢了,我的意思是,如果公司宣布丢失了6000万美元红利的话,大家并不会感到大难临头。”巴菲特在不推动股价的情况下,以亢奋的冲刺速度买入尽可能多的美国运通股票。1964年4月,巴菲特在这只股票上已经投资了300万元,是其合伙公司的最大投资。

          

          

在三聚氰胺毒牛奶事件爆发后,伊利股份在2008年年报中计提存货报废损失8.85亿元,存货跌价损失2.35亿元,导致伊利股份当年亏损16.87亿元。这种一次性损失尽管当时看来非常严重,但依然无损于公司来年的盈利能力。2009年伊利股份就扭亏为盈,当年归母净利润恢复为6.4亿元,2010年归母净利润为7.8亿元,2011年归母净利润为18亿元。

          

          

当“坏消息”来临之际,股价暴跌对投资者来说很可能会形成巨大的安全边际,这时候可以低价买入股票,实在是一种入市良机。当一家质地优秀的上市公司遇到暂时困难而出现股价下跌时,就更是如此。虽然这时候它的股价在跌,可是从根本上看,这家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并没有丝毫受到影响,一旦市场认识到这点,其股价就会大幅上升,投资者就可以从中大赚一笔。

          

          

在巴菲特看来,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内在价值不变,只是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投资者就弃之不用,这完全是一种幼儿逻辑。

          

          

          

            

            

            

             癌症手术法             

            

            

          

          

          

          

如果能够通过手术的方式砍掉企业不健康的部分,也可以无损于企业的基本面,股价迟早会回归,巴菲特买入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便是此类。

          

          

1976年年初,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宣布上一年度亏损额高达1.26亿美元,1974年该公司的股票还曾创下每股42美元的纪录,而如今已经惨跌到每股4.875美元,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保险业的“泰坦尼克号事件”。

          

          

这一重大亏损的局面是因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错误地放宽了只为最低风险驾驶员承保的一贯做法,而保费和过去一样低,高风险驾驶员因为屡屡发生交通意外使得公司负担的医疗费和汽车维修费大大上涨。

          

          

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运通一样,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也是“一个正在经历暴风雨洗礼的伟大企业”。但即便是在阴霾密布的时候,巴菲特也能预见暴风雨后的艳阳高照。伯克希尔投资了2500万美元买下了25%的股份。

          

          

在分析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投资时,芒格曾说过,“我们有许多终生都在挽救濒临倒闭企业的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下面的方法——我称之为‘癌症手术法’。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主业非常好——虽被其他的一片混乱所埋没,但仍然能够运转。由于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政府职员保险公司做了一些蠢事。他们错误地认为,因为他们赚了很多钱,所以什么都懂,结果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事实上,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回归到过去低成本运营方式之后,它的优势并没有改变,它的盈利能力重新焕发生机。

          

          

“在对上市公司分析的过程中,有些人即便在分析了几周或几个月之后,都没有得出什么有见地的观点。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总是奏效——在经历一场金融风暴后,上市公司的价值往往会增加,而且能够更好地为人理解。”巴菲特说。

          

          

每当优秀公司股价暴跌时,投资者更容易发现过去曾经错失的投资良机再次呈现在自己面前,优秀公司也只有在这个时期才会出现难以置信的低价。

          

          

巴菲特认为,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企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本身就说明了它们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它们的业务和业绩表现相对稳定,最多只遇到一时困难发生严重危机,只要它们依然占据着消费者的心智,总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从而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回报。

          

          

          

        

        

        

        

      

      

      

      

    

    

    

    

    

    

    

  

  

    

    

    

    

责编:战术恒

    

校对:杨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