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昕迎
来源:图虫创意
中国境内首单TLAC债券今日发行!
5月11日,工商银行(601398.SH)宣布,将于5月15日至5月17日发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
紧跟工行,中国银行(601988.SH)5月13日也公告,将于5月16日至5月20日发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为300亿元人民币。
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工行、中行本次TLAC债券发行备受关注。
目前距离G-SIBs的TLAC达标期限已不足一年,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规定,G-SIBs需在2025年1月1日前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杠杆比率等要求。
除工行、中行外,目前我国另外三家G-SIBs建设银行(601939.SH)、农业银行(601288.SH)、交通银行(601328.SH)暂未公布其TLAC债券实际发行事宜。不过以年初的发行计划来看,上述三家银行合计拟发行规模不超过2300亿元。
5月13日,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除了工行和中行以外,目前其他几家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也都披露了TLAC发行计划,我们预计这些银行也会根据达标要求、市场需求以及发行成本等,综合确定未来发行的节奏和规模。”
首期发行规模均为300亿
工行、中行首期TLAC债券发行均为300亿元。
根据中国银行今年1月公告,该行拟计划在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发行不超过1500亿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TLAC债券,决议有效期至2025年8月;工商银行今年2月宣布,该行拟在境内市场发行规模为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TLAC债券,决议有效期至监管批复后的24个月。
对比来看,两家大行的TLAC债券在发行品种、债券期限方面较为相似。
根据发行公告,工行、中行本期债券均包含两个品种,品种一的发行规模为200亿元,为4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品种二的发行规模为100亿元,为6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另一方面,按照此前披露的发行计划,除工行面向境内市场发行外,我国其余几家G-SIBs均称拟面向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发行。
惠誉评级曾在今年4月的线上直播会上提到,考虑到发行成本、审批流程、境内外投资者对待国有银行债务工具不同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于境内发行TLAC债券更具有优势。
惠誉同时指出,对于中资G-SIBs而言,出于向国际同业进一步靠拢的考虑,且目前存续的高级无抵押债券里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境外发行的,不排除这些国有银行也会在境外市场发行一定规模的TLAC工具。
薛慧如向时代财经分析称,“作为一个全新的债务工具,TLAC债券的市场需求仍有待检验,而发行成本受到货币政策、利率环境和市场供求的影响,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TLAC债券或有较大利率优势
定价方面,工行、中行本期TLAC债券采用固定利率形式,最终票面利率将通过簿记建档、集中配售方式确定。
据工商银行5月14日披露的《申购区间与申购提示性说明》,经发行人和簿记管理人协商确定,本期债券品种一票面利率的申购区间为 2.00%-2.60%,品种二票面利率的申购区间为 2.10%-2.70%。
此前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一份研报显示,TLAC债定价将介于国有大行3年期普通金融债及剩余期限3年的二级资本债之间。按照当前利率水平,预计大行TLAC债定价为2.65%左右。由于未来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行,实际发行利率可能低于2.6%。
潜在投资者方面,机构投资者或占主力。发行公告显示,两家大行均面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发行。
薛慧如预计,中国TLAC债务工具的主要投资者将与二级资本工具、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等银行债务工具的现有投资者类似,主要包括大型商业银行、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
收益方面,薛慧如指出,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TLAC非资本债券有减记或者转股的损失吸收条款,理论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TLAC债券的收益率可能高于普通金融债。
此外,TLAC债券享有更高的受偿顺序。据薛慧如介绍,当G-SIBs进入处置阶段时,监管可以强制要求对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进行减记或转股,但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应在二级资本工具之后吸收损失,所以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债可以为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提供一定的保护。
达标压力整体可控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起正式实施。
其中对于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的要求是,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9.21%、18.52%、18.40%、19.34%、16.09%;杠杆率分别为7.68%、7.35%、6.79%、7.76%、7.17%。
薛慧如分析称,TLAC达标情况主要取决于各家银行未来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净利润增速、分红比例以及未来TLAC债券和资本工具的发行进度,此外,存款保险基金按照多大的比例纳入也将影响各家银行达标缺口的测算。
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来看,以中国银行为例,2022年、2023年,该行风险加权资产分别为14.66万亿元、16.53万亿元,增速分别约为3.65%、12.74%;业绩方面,今年一季度,上述五家国有行中除交行归母净利润保持1.44%增速外,其余均现下滑。
多家大行曾公开表示TLAC达标压力不大。4月3日,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该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行资本充足率接近18%,再加上存保基金的补充,判断2025年TLAC达标问题不大。
当时生柳荣还提到,建设银行的TLAC债券将争取在三季度发行,既有利于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达标,也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作为去年11月刚刚加入G-SIBs的“新成员”,交通银行拥有两年缓冲期——2027年初实现TLAC第一阶段达标。
不过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上述五家国有大行中较低。
在交通银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该行首席风险官刘建军表示,交行于2023年11月首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体现国际监管机构对交行经营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认可,也是对中国金融业地位的一种认可。
刘建军还表示,交通银行将遵照境内外监管,把握好市场的窗口情况,有序推进合格债务工具的发行工作,以满足TLAC达标要求,不断提升风险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