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23年,A股公司海外业务的营收近10万亿元、毛利润达到近1.5万亿元、毛利率超15%。与10年前相比,上市公司出海取得丰硕成果,5大行业海外业务占比大幅度提升。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23年,A股公司海外业务的营收近10万亿元、毛利润达到近1.5万亿元、毛利率超15%。与10年前相比,上市公司出海取得丰硕成果,5大行业海外业务占比大幅度提升。
上市公司成为出海排头兵
上市公司作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也是出海的排头兵。刚刚披露完毕的2023年年报数据,展现出上市公司近一年“走出去”的成果。
据数据宝统计,2023年A股公司海外业务营收达到9.81万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13.5%,两项数据较上一年均略有下滑。不过,剔除“两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后,2023年A股公司海外业务营收为8.45万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12.71%,两项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
A股公司海外业务盈利能力逐年提升,成为公司重要的盈利来源。据数据宝统计,2023年A股公司海外业务的毛利润达到1.48万亿元,占A股总毛利润比例为13.1%,海外业务毛利率达到15.07%,三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与10年前相比,海外业务毛利润占A股比例提升8.41个百分点,海外业务毛利率提升7.2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分别达到179.52%、92.11%。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强大的供应链叠加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让中国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扩展到全球,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力量。
五大行业出海势头正盛
受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产业转移、数字化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近些年来,国内不少制造业企业加速对海外市场的布局。
从绝对值来看,2023年有8个行业海外业务的营收突破5000亿元,其中电子、石油石化两个行业营收值最高,均超过1万亿元,汽车、电力设备海外营收值也不低,分别超8000亿元和7000亿元。从相对值来看,有7个行业海外业务的营收占比超20%,分别是电子、家用电器、汽车、机械设备、石油石化、电力设备、基础化工。
相比10年前,汽车、家用电器、商贸零售、电子、有色金属等5个行业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超10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海外营收占比提升最明显,2023年该行业海外营收占比达到23.38%,相比10年前提升17.03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出海之旅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绝大多数中国车企都制定了出海计划。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双重合力下,中国汽车正不断驶向全球。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增速高于传统燃油车,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新增长极。
家用电器行业海外营收占比相比10年前增长13.95个百分点,排在第二位。2023年家用电器行业海外营收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375.75亿元。
以家电行业龙头公司——海尔智家为例,公司依靠自有品牌出海与并购品牌协同,开拓海外市场,建立起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与自建、互联及协同的运作模式。2013年公司海外营收仅有94.06亿元,到了2023年海外营收已达到1356.78亿元,10年间增长超13倍,海外营收占比10年间提升了41.02个百分点。
中国是全球有色金属第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显著。过去10年来,有色金属行业海外营收占比持续提升,2023年这一比例达到17.58%,相比10年前提升10.28个百分点。
以行业龙头公司——紫金矿业为例,自2014年开始,公司积极开展海外并购,谋求业务国际化,先后购买巴布亚新几内亚波格拉金矿、刚果(金)卡莫阿铜矿、苏里南Rosebel金矿等。2015年公司海外营收仅有26.38亿元,到2023年海外营收已达891.68亿元,短短8年时间,海外营收增长近33倍。截至2023年末,公司主要矿产品产量和经济指标保持全球前10名,且排位不断提升。
深圳市君子乾乾投资董事长兼投资总监程成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支持性政策加速了企业的技术突破,进而加快中国产品出海。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都是典型案例。在政策支持下,这些产业都构建起自己的技术壁垒,也建立起配套的产业集群,确保成本优势,出海因此顺理成章。此外,部分行业如通信、国防军工、环保、计算机等,受贸易争端及政策法规监管等因素影响,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出现下滑。
多因素促成业务“走出去”
今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纷纷探索出海之道。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基建、外贸企业到制造业、服务业、高端科技企业,中企“走出去”的脚步不断加快。
北京九圜青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陈嘉禾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公司加速出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拥有庞大且统一的大市场,欧洲、北美没有这种统一的大市场。成熟品牌在经受住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后,其商品质量、成本及价格方面都具备优势,出海就逐渐变成其发展过程中的必选项。
程成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举足轻重。最近几年,中国企业从Made in China 逐渐走向Design in China,品牌出海成为主流,也可以说是新质生产力正在走向世界。背后主要有三点因素促成了这一长期变化:
第一,由于不断地进行技术突破,相对海外有性价比/体验优势的产品越来越多,优势产品出海顺理成章,例如新能源车、智能手机、家用扫地机器人、光伏和储能等产品。
第二,“一带一路”和开拓新兴市场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对于尚未开发的市场,早些年的“探险者”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当地的文化充分融合,打造出了自己的护城河。
第三,随着国内市场已得到充分开拓,利用海外市场来拓宽产业空间是非常合理的选择,比较典型的就是家电、电商行业。
机构眼中的出海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真正有全球竞争力、技术壁垒、价格优势的产业将会率先扛起出海的“大旗”。
国信证券研报显示,我国出海的传统优势产业为纺织服饰、电力设备和煤炭,上述行业在全球出口中占据相当的份额,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领先地位。除传统优势产业外,还应筛选出那些具备出海前景的行业,这类行业在全球出口中正变的愈加重要,且行业增加值占比也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符合的行业有医药生物、基础化工、机械设备和汽车。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宏观层面美国去库存进一步深化,中观层面我国优势产业开拓海外增量市场的步伐有望继续提速,出海机遇或将更大范围铺开。中长期视角看,全球份额占比提升有望带动我国优势产业业绩中枢和估值逻辑的重塑,或将成为未来几年最大的产业主题投资机会,关注新能源车、创新药、通信设备、光伏设备、精细化工等行业。
长江证券分析,海外增长的动力有三个方向,一是新兴国家的传统地产基建的资本开支;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传统消费地产的补库周期重启;三是部分科技龙头在行业实现0到1突破后的资产开支需求。
陈嘉禾强调,中国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1/5左右,海外是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如果能够占领海外市场,把品牌做到全世界,将成为这些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与此同时,对投资者来讲,需要关注两大风险:第一,对出海企业的海外业务是否足够了解,对其报表是否做足分析;第二,企业出海的风险是否足够了解,包括关税提高、市场禁入等政策风险,以及企业在金融衍生品做套期保值,对冲汇率波动时,存在的亏损风险。
出海业务高增长公司
在众多出海的上市公司中,哪些未来可能脱颖而出?
据数据宝统计,A股中具备海外业务的公司超过3400家,占总数的六成以上。这些出海公司中,部分企业凭借自身产品或技术优势,还有行业的高景气度,过去数年来海外业务越做越大,成为各自行业的出海龙头。
数据宝通过以下三个条件,统计出A股出海龙头公司:1.2021年至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连续3年提升;2.2023年海外业务营收超10亿元,且海外营收占比超20%;3.2021年至2023年净利润连续增长。
统计发现,共有18家A股公司入围。这些公司主要来自制造业领域,行业主要分布于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汽车、纺织服饰、家用电器、通信等。
与3年前相比,这18家出海公司中,海外营收占比提升明显的包括天孚通信、山推股份、宇新股份、杭叉集团、宇通客车等。
其中天孚通信提升比例最高,公司是国内光器件行业的龙头,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算力需求的增加,公司海外产能持续提升。2023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达到82.14%,较2020年提升45.36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加速推动新加坡总部平台和泰国生产基地的建设,协同更多客户规划全球多厂区产能供应。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截至5月9日,上述18家出海公司今年以来股价平均上涨近33%,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其中5家公司的股价年内创下历史新高,分别是宇通客车、豪迈科技、金诚信、杭叉集团、天孚通信。
宇通客车、天孚通信、山推股份、星湖科技、春风动力年内累计涨幅均超50%。以宇通客车为例,公司产品已批量销售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实现良好运营,在主要目标市场已成为主流客车供应商之一,代表中国客车品牌昂首走向全球。2023年公司海外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海外业务毛利润达到32.94亿元,占公司毛利润比例接近五成。